• 首页
  • 教学科研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中医临床医学院 作者:中医临床医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4-11-30 16:21:57
A A A

一、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中医信念坚定,具有较强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临床技能熟练,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标。

二、基本要求

1、政治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业务能力要求

(1)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坚实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各科诊疗技能,具有较强的中医辨治思维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医诊疗方法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症;

(2)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3)具有顺利阅读中医古典医籍能力和检索查阅国内外现代医学科技资料的能力,初步具备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以及中医科学研究能力。

(4)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专业文献的翻译能力。

3、身心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四、主要课程

中医文化导论、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思维方法、内经选读、难经发挥、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古今医案评析、循证医学与中医、疑难病辨治思路。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的训练:在中医诊断实训室,利用智能脉象仪、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培训学生四诊操作能力。

 2、中药辨识与炮制加工训练: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标本馆、中药种植基地,辨识中药、学习中药炮制加工基本方法。

3、针灸推拿拔罐等技能训练:通过针灸推拿见习、实训,让学生掌握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技能。

4、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训练:通过案例式教学、病案讨论、临床见习、观摩名师应诊和导师带教临证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

5、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增加临床技能训练学时,通过在医院结合真实病例讲授,重点训练学生接诊病人、书写病例及临床常规操作技能。

六、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制五年。总学分:242.5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61.5分,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16.0分,公共选修课学分:8分,毕业实习40学分,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2学分,社会调查与实践3学分,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课外培养8学分。

七、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件1

八、特色课程内容及要求:

《中医药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一)前 

《中医药文化导论》是研究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价值与作用的一门导论性的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中医药高校对学生进行文化培养与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

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价值与作用等问题的教学与研讨,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学中国文化粗浅知识和进入大学后所学中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和一定程度、一定重点较为深入地了解与理解中医药文化,进而为深入学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服务。

本课程紧密围绕教学目的和任务,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一,一是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其二,中国文化概要;其三,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价值与作用。

本大纲所据教材为自编的《中医药文化导论》(讲义),从首届中医创新实验班(2007级)开始使用。

本大纲设计的课程学时数为18学时。

本课的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

(二)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水乳交融的关系,认识中医药学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产生、建立与发展等问题。

2、教学内容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3、教学原则与方法

以讲授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纲,以落实到认识中医药学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产生、建立与发展等问题为目。

本章内容可有针对、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课并辅以适当的对比性影像资料件进行教学。

从本章开始,即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开列的系统的有关参考书目。

4、教学时数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要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主体、属性、演变和内容、思维、精神等问题,以便进而全面、恰当地认识并把握中医药文化。

2、教学内容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3、教学原则与方法

本章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应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坚持简明扼要的原则,讲清基本问题,突出重点的及与中医药学有关的问题。

本章内容可较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并辅以适当的影像资料进行教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并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4、教学时数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价值与作用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理解中医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与价值、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思维特点与价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特点与价值等问题,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文化,较好地认识并在以后运用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与方法,切实、深入地研究、应用以及更好传承中医药学。

2、教学内容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3、教学原则与方法

本章为本课的重点内容,故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应充分结合中医药学的实际,结合认识与应用之道,以总体把握和具体示范为原则与方法组织教学,完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任务。

本章内容亦可较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并辅以适当的影像资料进行教学。

4、教学时数

详后“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学时

累计学时

 

 

课程概述

0.5

0.5

第一章

 

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医药学的产生与中国文化

0.5

1

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

1

2

中医药学的建立与中国文化

1

3

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要

文化概说

1

4

中国传统社会与中国文化

0.5

4.5

中国文化的范围与主体

0.5

5

中国文化的属性

0.5

5.5

中国文化的流变

1.5

7

中国文化的内容

3

10

中国文化的思维特点

1.5

11.5

中国文化的精神

1.5

13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价值与作用

中医药文化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2

15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及其价值

1

16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特点与价值

2

18

 

四、教学参考书目

1、《中医文化》(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音像出版社);

2、《中医药文化》(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3、《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国医药文化网(http://www.cpcs.org.cn/plus/list.php?tid=89)。

 

《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大纲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与中医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思维方式、方法,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以及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能力。

本课程按学校教学安排,暂定教学时数为18学时。

第一章   思维方法概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分类及方式、方法。

二、掌握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思维的概念、分类。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关系。

三、学习中医思维方法的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中医思维方式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中医常用思维方式。

二、掌握中医取象思维方式。

三、理解经验思维。

[教学内容]

一、简介中医常用思维方式。

二、中医取象思维方式。

三、中医经验思维。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三章   中医思维方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中医常用思维方法。

二、掌握顺势思维方法。

三、理解经学思维。

[教学内容]

一、简介中医常用思维方法。

二、中医顺势思维方法。

三、经学思维。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四章   中医临床思维

[目的要求]

一、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二、掌握中医辨证思维

三、理解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

[教学内容]

一、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二、中医临床诊断思维。

三、中医辨证思维。

四、中医临床治疗思维。

[教学时数]

6学时。

 

《难经发挥》教学大纲

[目的意义]

《难经》一直被尊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和《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齐名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虽然《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但是《难经》却在脉法、经络、藏象、疾病、腧穴、针法等多方面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使《内经》所创立的相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自从唐初创建的官办医学教育至今,《难经》课一直是传扬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课程和必需讲授的主要内容。自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所高等中医药大学以后,在全国26所中医药大学(其中有两所中医学院合并于西医大学,此处不含西医院校的中医院系),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将《难经》课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我们陕西中医学院虽然成立近50年,但却是少数未开设这一课程的院校之一,为了使中医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深刻地学习《难经》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地位及其在中医学形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羽翼《内经》课的教学,拓宽学生在基础理论及经典著作学习的知识面,使学生在经典著作学习方面有更大的选择余地,特开设《难经》课作为选修课。

[课程性质]

《难经》课程属于中医理论的提高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巩固学生前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中医传统的系统思维方法思考中医理论中的相关知识,以及增强和阅读古典医著的能力。

[开课对象]

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以及中西结合专业本科段。

[教学时数及学分]

1学分,1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8学时,自学讨论0学时。

[考查办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闭卷命题考查或撰写心得体会。

[课程开设时间]

缘于本课程为选修课,又属于理论提高课,因此开课的最佳时间段宜在第三学年的第一或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

张登本编著的《难经通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10月版。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上篇  《难经》概论

[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自学讨论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难经》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主要内容;

2.掌握《难经》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3.理解《难经》的历代研究概况;

4.了解《难经》的成书、作者、内容分节情况。

[教学内容]

1.《难经》名称涵义;

2.《难经》成书年代、作者以及成书背景;

3.《难经》内容的分节情况及分节的意义;

4.《难经》主要学术思想及主要内容;

5.《难经》的历代研究概况及其流传沿革;

6.《难经》的主要学术贡献。

下 编  原文导读

“下编”的教学内容是在不打乱原著序列的前提下,将81节按其主要学术内容,分为6个内容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章  脉学

[学时分配]

4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自学讨论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难经》在独取寸口诊脉方面的成就及其贡献(包括独取寸口原理、寸口三部划分、寸口三部脉的阴阳属性界定;两手寸口六部脉的脏腑定位及其依据和意义等);

2.掌握《难经》对元气理论的创立及其意义;

3.理解切脉时指力的应用,脉贵有根、脉有胃气的涵义及意义;

4.了解《难经》所涉各种病脉及其主病意义;

5.了解脉应四时、色脉合参、脉症相参等以诊脉为主的诊法理论。

[教学内容]

1.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1难);

2.论寸口三部划分及其阴阳属性(2难);

3.论寸脉、尺脉的太过不及及其意义(3难);

4.论脉象的阴阳属性划分及其意义(4难);

5.切脉指力的应用及其意义(5难);

6.论脉象的阴阳虚实及其意义(6难);

7.论六气旺脉及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7难);

8.论寸口“脉平而死”的道理(8难);

9.论迟脉、数脉与脏腑病症寒热虚实的关系(9难);

10.论一脏有病可有10种不同类型的病理脉象(10难);

11.论脉律不齐与脏气盛衰的关系(11难);

12.论五脏脉绝的虚实误治(12难);

13.论诊脉与察色、尺肤诊合参方法的应用及其意义(13难);

14.论脉率的变化及其主病、临证治疗的意义(14难);

15.论四时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体象、定义及判断标准(15难);

16.论五脏病脉及其主病意义(16难);

17.论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17难);

18.论寸口脉脏腑分候定位的方法及意义(18难);

19.论男女的脉象有别之理(19难);

20.论阴阳伏匿之脉及癫、狂病的脉象鉴别(20难);

21.论形病与脉病的关系(21难)。

第二章  经络学

[教学时数]

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自学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是动病”及“所生病”的涵义其及与气血的关系;

2.掌握《难经》在经络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即“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内容、十五别络);

3.理解“奇经八脉”的病证及其意义;

4.理解古今对“是动病”、“所生病”的不同认识。

[教学内容]

1.论“是动病”、“所生病”的涵义及其与气血的关系(22难);

2.论经脉的长度及其流注次序(23难);

3.论十二经脉之数(24难);

4.论阴阳经脉气绝的临证表现及其预后(25难);

5.论十五络脉(26难);

6.论“奇经八脉”概念的内涵及其功能(27难);

7.论“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28难);

8.论“奇经八脉”的常见病症(29难)。

第三章  藏象

[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自学0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原气、命门的概念及《难经》在此领域的贡献;

2.掌握三焦“有名而无形”的涵义以及对后世三焦理论发展的影响;

3.结合《内经》的有关内容,理解营卫气血的相关理论;

4.了解脏腑器官的相关关系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论营卫的生成、特性及循行(30难);

2.论三焦的部位及功能(31难);

3.论心肺位于上焦的意义及其与营卫的关系(32难);

4.论肝肺的色象及浮力(33难);

5.论五脏与声、色、臭、味、液的归类,以及五脏与神的关系(34难);

6.论六腑功能及其与五脏的表里关系(35难);

7.论肾与命门(36难);

8.论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意义(37难);

9.论三焦“有名而无形”(38难);

10.论脏六腑五(39难);

11.论耳目的功能(40难);

12.论肝脏的局解(41难);

13.论脏腑的形态解剖(42难);

14.论“七日不食而死”的道理(43难);

15.论“七冲门”(44难);

16.论八会(45难);

17.论老少寤寐有别的机理(46难);

18.论面部耐寒的机理(47难)。

第四章  疾病

[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自学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寒病的概念及伤寒病广义、狭义划分的意义;

2.掌握四诊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3.掌握“五邪”病传的内涵及其意义;

4.理解五脏积病的名称含义及其意义;

5.理解“三虚三实”、五脏发病、五脏病传等病机的内容及意义;

6.理解积聚病、泄泻病、狂癫病、头痛病、心痛病、脱阳及脱阴病症的含义、病机、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7.了解疝病、瘕聚病以及十二经气绝病的机理。

[教学内容]

1.论三虚三实病机(48难);

2.论五脏发病原理(49难);

3.论五邪病传的内涵及其意义(50难);

4.论喜恶症状在脏腑病症定位诊断中的意义(51难);

5.论脏腑发病的“本根”有别(52难);

6.论病传规律及其意义(53难);

7.论脏腑病证治疗的难易(54难);

8.论积聚病(55难);

9.论五脏积病(56难);

10.论五泄病(57难);

11.论伤寒病(58难);

12.论狂癫病(59难);

13.论头痛、心痛病的病机和分类(60难);

14.论四诊的概念及其意义(61难)。

第五章  腧穴学

[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自学、讨论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腧穴名称的命名规律及各自的五行属性;

2.掌握十二经原穴确定的依据、名称及其意义;

3.掌握八会穴的名称及其意义;

4.理解背俞穴确定的依据,以及俞募配穴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5.理解十五络穴确定的依据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论五腧穴(62难);

2.论井穴为始(63难);

3.论五腧穴的五行属性(64难);

4.论井穴、合穴的出入规律(65难);

5.论原穴(66难);

6.论五脏的背俞穴和募穴及其意义(67难);

7.论五腧穴的命名依据及其主治病证(68难)。

第六章  针法

[学时分配]

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自学、讨论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针法的概念,以及本章介绍的操作方法;

2.掌握本章介绍的几种针刺补泻方法;

3.理解古今所论“泻南补北法”的异同;

4.理解因时施针方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论补母泻子法(69难);

2、论因时而刺法(70难);

3、论针刺营卫法(71难);

4、论迎随补泻法(72难);

5、论补井泻荥法(73难);

6、论四时五脏的针刺补泻法(74难);

7、论泻南补北法(75难);

8、论针刺补泻手法(76难);

9、论“治未病”与“治已病”(77难);

10、论施针手法(78难);

11、论迎随补泻法(79难);

12、论进针出针方法(80难);

13、论虚证误泻、实证误补(81难)。

1:主要参考文献

1、元·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

2、清·叶霖.《难经正义》[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3、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4、迟华基,等.《难经》临床应用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教学计划表

章 节

     

学 时 分 配

合 计

讲授

讨论自学

上篇

总论

《难经》释名

2

0

4学时

《难经》成书

《难经》内容分节

《难经》主要学术思想及主要内容

《难经》历代研究概况

2

 

《难经》主要学术贡献

下篇

医文

导读

第一章  脉学(共21难)

4

0

4学时

第二章  经络学(共8难)

2

0

2学时

第三章  藏象(18难)

2

0

2学时

第四章  疾病学(14难)

2

0

2学时

第五章  腧穴学(7难)

2

0

2学时

第六章  针法(13难)

2

0

2学时

其它

考查

学时

总计

 

18学时

 

 

《伤寒论思维与辨析》教学大纲

中医学以其特殊的认识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伤寒论》作为中医人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何以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临床思维方法,而对中医理论与临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了它的临证思维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

强化中医基本理论的掌握,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及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特色之一。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课程之后,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床辨证思维常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选用张国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出版的新世纪创新教材《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提高课,充分利用本学科疑难问题和争论问题较多的学科特点,力求通过释疑、解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突出以问题为中心,质疑解惑的启发式教学法,综合应用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教改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精练浓缩、说理透彻。重视辨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临床诊疗技能的提高。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教 学 时 数

备注

讲课

讨论

1

绪论

一、《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的雏形

三、《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的研究方法

四、《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研究的意义

五、《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的基础知识

2

 

 

2

第一章    《伤寒论》辨证思维的原则与模式

第一节 《伤寒论》思维的原则
第二节 《伤寒论》诊疗中的思维模式

2

 

 

3

第二章《伤寒论》辨证思维的方法

第一节 逻辑思维

第二节 常变思维

2

 

 

4

第三节 辨异思维

第四节 动态思维

2

 

 

5

第五节 鉴别诊断思维

第三章       思考与辨析

第一节 病证思考与辨析

2

 

 

6

第二节 治法思考与辨析

第三节 方药思考与辨析

2

 

 

7

第四章       《伤寒论》思维方法的临证运用 

第一节 常变思维观的临证运用

2

 

 

8

第二节《伤寒论》误治原因分析及误治病案例举

2

 

 

9

第五章 伤寒名家思维探究

2

2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讨论成绩占3040%;卷面成绩7060%。课程结束,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收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论文;或结合学习内容,探讨分析蕴含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的辨证思维方法。

                                   

《中医医案分析》教学大纲

   

中医医案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是传承学术经验和升华医学理论的重要载体。中医医案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周时代,在早期的甲骨帛文、经史古籍、医学典籍中,都有医案的记载,而淳于意的“诊籍”,则是最早的医案文献。医案学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魏晋隋唐时期见载于经史古籍、医学著作;宋金元时期开始出现医案专著、学派争鸣;明清时期无论从书写规范、专著内容方面均有不同风格;近现代采用现代科技研究医案,使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贡献从历史意义讲有彰显医学流派、创立学术新说、保存临床资料、汇集经验方药,现实意义讲有启迪辨证思路、总结学术经验、探析经验教训、提高临证能力指导科研实践诸方面。因此在中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选修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医病案的概念和作用,学习和分析病案的方法,通过外感、内外妇科病案的研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系统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及临证应用规律。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中医病案的概念和作用,开设中医病案评析课的意义,学习和分析病案的方法,研究和借鉴病案的方法。各论介绍外感、内外妇科中20余类常见病证之典型医案,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堂讨论、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课间见习、课后作业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教学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环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典型医案的讲授内容。

考试形式采用学习体会(70%)结合平时出勤、课堂发言、课后作业(30%)的方式。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节 中医病案的概念与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病案的概念。

2.理解中医病案在中医学习中的作用。

3.了解开设中医病案分析课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病案的概念。

2.举例讲解中医病案蕴藏祖国医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3.举例讲解中医病案体现了中医各学科的知识结晶。

4.举例讲解中医病案反映了诸名医知常达变的心法。

5. 举例讲解中医病案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反面教训。

6. 举例讲解中医病案为中医科研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7. 讲解中医病案撰写时中医医生的基本技能和要求。

第二节 学习中医医案评析课的意义

[目的要求]

1.理解学习中医病案评析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强调学习病案是步入中医殿堂的钥匙。

2.强调研习病案可弥补临床教学实践的不足。

3.强调研读病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分析的能力。

4.强调分析病案可增强处方能力,提高用药水平。

5.讲解分析成功病案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临床思考能力。

6.强调病案分析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素质的催化剂。

第三节 学习和分析中医病案的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案的选择方法。

2.理解分析、研究、借鉴病案的方法。

3. 了解学习和研究病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病案的选择方法:选择名家医案、选择成批总结的医案、选择即言成功又言失败的病案、选择比较全面反映诊疗过程的病案、选择名医自撰或参与总结的病案。

2.讲解理解和分析病案的方法:注意分析病案的体例特点、把握病案中对疾病症候的整体概括,注意悟出医家的学术思想、注意发现医家的诊察技巧、注意研究医家的识证要点、注意观察复诊转方之变化、认真分析辨治失误的原因、注重总结处方用药的独特经验、注意掌握病案中药物的剂型及剂量用法、注意体会病案的评注提示。

3.讲解研究和借鉴病案的方法:借鉴验证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信息系统的方法。

4.讲解学习和研究病案时的注意事项:通晓医理,精明药性;经常阅读,细读深思;尊重经验,虚心学习。

 

第一章  外感病案

 [目的要求]

1.熟悉中医外感疾病的证治分类及主要医案著作。

2.通过医案研习掌握外感病案的特点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外感病中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内容]

1. 讲解中医外感疾病的证治分类及主要医案著作。

2. 通过分析讨论:表实阳郁、阳明热盛、热结旁流、戴阳等案例分析六经辨证在治疗外感病中的应用及特色。

3. 通过分析讨论:风温邪留气分、温邪逆传心包、暑湿弥漫三焦等案分析六经辨证在治疗外感病中的应用及特色。

第二章    内科病案

第一节   

[目的要求]

1.熟悉辨证论治在常见各类内伤发热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    通过分析讨论:长期无名高热案、虚劳合并发热案了解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在内伤发热中的应用与治法方药特点。

第三节   

[目的要求]

1.熟悉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的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辨证论治在常见肺系疾病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痰饮犯肺、上盛下虚,痰湿阻肺案,讲解肺病治“痰”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木郁侮金、肺金失宣,邪郁少阳、痰热阻肺案,讲解通过脏腑辨证治疗肺系疾病的治法方药特点。

3.通过分析讨论:阳虚气脱,暑热伏肺、气阴耗伤等案,讲解中医在肺系疾病危重证中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熟悉胸痹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辨证论治在胸痹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心阳不振、痰浊内阻,等案,讲解“寒凝”、“痰阻”证在胸痹中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阳脱阴竭,气阴亏虚等案,讲解中医在胸痹危重证中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五节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熟悉辨证论治在心悸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心气亏虚、营阴亏虚、心肾阳衰等案讲解心悸虚证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邪毒犯心、瘀血阻络等案讲解心悸实证治法方药特点。

第六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眩晕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熟悉辨证论治在眩晕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邪犯少阳、湿蔽清阳等案讲解眩晕实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清阳不升、虚阳浮越等案讲解眩晕虚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七节    疸、鼓胀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鼓胀的概念和特征及常规证治方药。

2.熟悉辨证论治在黄疸、鼓胀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等案讲解黄疸实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肝胆郁结、脾肾阳虚,寒湿困脾,肝脾不和、气血瘀滞等案讲解黄疸、鼓胀虚实夹杂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八节    痛、嘈 

[目的要求]

1.了解胃痛、嘈杂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中医辨证论治在胃痛、嘈杂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肝胃不和,阳虚中寒等案讲解胃痛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肝热犯胃、脾虚蕴热等案讲解嘈杂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九节    痛、泄 

[目的要求]

1.了解腹痛、泄泻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知常达变在腹痛、泄泻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等案讲解腹痛的治法方药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胆热脾寒、脾肾阳虚、水湿不化等案讲解知常达变在泄泻的治法方药方面的应用。

第十节    便  血、便 

[目的要求]

1.了解便血、便秘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综合疗法在便血、便秘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脾虚中寒、气不摄血,湿热蕴结、肠络损伤案对照讲解中医辨证论治在便血中的应用。

2.通过分析讨论:气虚、气阴两虚、阴虚、阳虚等案讲解便秘虚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3.通过分析讨论:肺失宣肃便秘案讲解“提壶揭盖”法在便秘中的应用。

第十一节            肿、腰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腰痛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辨证论治在水肿、腰痛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秽浊壅滞、三焦不通,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等案,对照讲解中医辨证论治在水肿阳水、阴水中的应用。

2.通过分析讨论:肾精亏虚、心肾阴虚等案讲解腰痛虚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十二节            风、消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消渴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辨证论治在中风、消渴中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等案,讲解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证治规律。

2.通过分析讨论:脾阳虚弱、津不上承,气阴亏虚等案讲解消渴特殊证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三章      外科病案

[目的要求]

1.了解瘿瘤、癃闭、胁痛等病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外病内治之辨证论治在上述病证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瘿瘤案,讲解中医在瘿瘤病中的证治规律。

2.通过分析讨论癃闭案,讲解中医在癃闭病中的证治规律。

3.通过分析讨论:湿热内蕴、肝胆气滞,热郁气滞、腹气不通等案,讲解中医治疗胁痛的治法方药特点。

第四章      妇科、五官科病案

[目的要求]

1.了解妇科、五官科常见病的概念和中医治疗常用方法。

2.熟悉在妇科、五官科常见病中辨证论治的应用及特色。

[教学内容]

1.通过分析讨论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案,讲解中医在妇科常见病的的证治规律及特点。

2.通过分析讨论口疮、鼻渊、喉痹等案,讲解中医在五官科常见病证中的治法方药特点。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2学时、课堂讨论14学时)

次 序

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合计

1

中医病案的概念与作用

2

 

2

2

学习中医医案评析课的意义

2

 

2

3

学习和分析中医病案的方法

2

 

2

4

外感病案

1

1

2

5

内科病案之发热、咳喘

1

1

2

6

内科病案之胸痹

1

1

2

7

内科病案之心悸、眩晕

1

1

2

8

内科病案之黄疸、鼓胀

1

1

2

9

内科病案之胃痛

1

1

2

10

内科病案之腹痛、泄泻

1

1

2

11

内科病案之便血、便秘

1

1

2

12

内科病案之腰痛、水肿

1

1

2

13

内科病案之中风

1

1

2

14

内科病案之消渴及其他病证

1

1

2

15

外科病案

1

1

2

16

妇科病案

1

1

2

17

五官科病案

1

1

2

18

总结复习

2

 

2

 

疑难病辨治思路教学大纲

供中医临床创新实验班使用

 

为强调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医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在陕西省教育厅的资助下创立中医临床创新实验区,设立了中医临床创新实验班.疑难病辨治思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重点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疑难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针对中医临床创新实验班即将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之一。

疑难病辨治思路是锻炼临床思维的关键,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疑难病辨治思路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难治病的基本特点;第二为难治病的辨治思路;第三为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各论部分列有15个病证,分设治法回顾、辨治思路、证治方药、病案举例、名医思路与经验、西医治疗提要等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只重点讲授其中6个病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脑血管痴呆。

学时分配:总学时18学时,课堂讲授18学时。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掌握疑难病辨治思路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加开卷考试,其中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目的要求】

1.掌握难治病的病机病理变化特征;

2.掌握难治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3. 掌握难治病的临床诊治规律。

【教学内容】

1.简介难治病的定义及范围。

2.重点讲解难治病的基本特点;

3. 重点讲解难治病的辨治思路;

4. 简介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第一节  难治病的基本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难治病的定义。

    2.掌握难治病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讲解难治病的定义、范围以及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二节  难治病的辨治思路

【目的要求】

    1.了解辨治思路的含义。

    2.掌握难治病的辨治思路。

【教学内容】

    1.简介辨治思路的含义。

    2.讲解难治病的辨治思路。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三节                  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常用的治法。

    2.掌握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教学内容】

    1.简介中医常用的治法。

    2.讲解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各 论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目的要求】

1.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二节 冠心病

【目的要求】

1.熟悉冠心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冠心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了解冠心病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冠心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冠心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冠心病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冠心病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四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 了解慢性肾小球肾炎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五节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熟悉糖尿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糖尿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 了解糖尿病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糖尿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糖尿病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糖尿病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糖尿病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第六节 脑血管痴呆

【目的要求】

1.熟悉脑血管痴呆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掌握脑血管痴呆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 了解脑血管痴呆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内容】

1.简介脑血管痴呆的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

2.重点讲授脑血管痴呆的辨治思路、证治方药。

3.介绍当代名医有关脑血管痴呆的治疗思路与经验。

4.介绍脑血管痴呆的西医治疗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学时

 

九、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第三阶段学生跟师临床实施办法(附件2

十、课内实验、见习安排表(附件3

十一、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附件4

(一)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按学校统一安排及要求进行。

(二) 社会调查与实践:

每学年4周,计3学分。

实践性质:社会实践及能力训练。

内容:以“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区群众”为主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对医疗的需要状况,丰富暑期生活,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完善自我,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活动内容(1)开展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2)开展免费义诊活动;(3)进行农村卫生状况和中医临床人才市场调查;(4)了解我院毕业生在医疗单位的反馈信息等。

(三) 临床实践(见附件2

(四) 毕业实习:

时间:第五学年,共计50周。实践性质:临床诊治技能的操作等能力训练。学分40学分。

(四)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资料收集及撰写,安排2周,4学分。要求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及临床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论文撰写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各个环节。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语句通顺、结论正确并有创新性或独到的见解。

十二、课外培养

课外培养指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课外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现代戏化建设的需要。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8学分。(附件5

1、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发表的科技论文或参与协助教师科研项目与实验,本项最高可计4学分。

2、课外制作竞赛活动:学生课外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英语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等,本项最高可计5学分。

3、资格认证:要求学生课外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营养师、职业药师、心理咨询师和推拿师考试等,获得合格证者,本项最高可计3学分。

4、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课外参加体育比赛、演讲、辩论、文艺演出、书法、绘画等各类文娱活动及或奖者,本项最高可计4学分。

5、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学习讲座:要求学生课外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学习讲座,本项最高可计3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