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科研
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
来源:中医临床医学院 作者:中医临床医学院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4-12-01 08:24:30
A A A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7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通知》(陕教高〔200753号)精神,陕西省教育厅决定在我校建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下文简称实验区)。为保证实验区工作的稳步开展,特制定该方案。

  指导思想

为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进行中医专业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性探索,以“一结合(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优点),二强化(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强化中医临床技能),三提高(提高对中医的热爱程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临床诊治能力)为创新点;以培养出“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 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管理及教学质量考评,强化实践和临床技能培养等实验区改革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至中医学专业各班级,探求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医学特色的临床人才,从而推动中医学事业的发展。

  管理与运行

(一)管理机构   成立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务处、中医系、附属医院领导担任,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实验区各项工作。实验区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实验区方案的实施。

(二)日常管理   实验区设在中医系,具体方案实施及学生日常管理由中医系负责;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教学计划管理;附属医院负责后期临床导师带教及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技能考核;全校各相关教学系部大力支持。

  教学组织方式及学生遴选办法

采取自愿申请,考评择优组班、分班独立上课的方式组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全面实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方案。实验班的学生来源采取从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中选拔,首先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动员;采取自愿申请报名的形式,综合考核和整体素质择优选拔30人,分班独立上课。对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可根据学习成绩淘汰。

附件1实验班学生来源及遴选办法

四 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

(一) 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强中医基本理论,强化中医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对教学计划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加大中医课程学时,系统讲授中医基础及经典理论课,以中医临床课为重点,加强临床技能训练;保留西医基本课程,要点讲授;调整通识课程,要点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1、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第一、二学年开设中医课程为主,并适当加大中医课程课时比例,以集中强化中医意识及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2、整合优化中医课程,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中医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选择传统中医启蒙歌诀及经典医著条文,要求学生诵读记忆。中医临床课教学要突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技能的培养。

3、强调课堂正确引导。教师的教学态度、中医理念、专业观点对学生的中医学思维意识的引导非常重要。授课教师要多强调中医药研究的成就,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衷爱中医事业,感染学生树立起继承中医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与热情,坚定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

4、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深化专业知识,促进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提高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附件2: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二)临床技能训练

1、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的训练:在中医诊断实训室,利用智能脉象仪、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培训学生四诊操作能力。

2、中药辨识与炮制加工训练: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标本馆、中药种植基地,辨识中药、学习中药炮制加工基本方法。

3、针灸推拿拔罐等技能训练:通过针灸推拿见习、实训,让学生掌握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技能。

4、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训练:通过案例式教学、病案讨论、临床见习、观摩名师应诊和导师带教临证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

5、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增加临床技能训练学时,通过在医院结合真实病例讲授,重点训练学生接诊病人、书写病例及临床常规操作技能。

(三) 分阶段培养

人才培养计划实行122三阶段培养制。

第一阶段(一年):主要完成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政治思想教育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学习。

第二阶段(两年):安排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课程及西医基础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临床见习、观察名师应诊,体现“早临床”。此期临床见习基地选在附属医院。此阶段为学习加见习,由各专业课教师负责见习带教。

第三阶段(两年):进入实习基地学习。第一年在实习医院跟随临床导师学习;第二年转科实习,全面掌握各科诊疗技术。推荐本院及省内名中医供学生选择,按师带徒方式,结成师承关系进行临床带教培养。由导师全面负责临床带教和学习指导,并在导师指导下继续进行部分提高课程的学习。每位老师可带2-3名学生,这一阶段是完全意义上的师承教育,学校制订相应的带教老师选拔及管理制度,对学生和导师提出统一要求。

  名师指导和名医带教

(一) 理论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中医理论学习指导。在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时采取导师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理论指导结对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探索中医药知识学术内涵的习惯,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临床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为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临床技能,在学院、附属医院、省内教学实习医院遴选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较深中医学术造诣的高年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指导老师,导师必须坚持临床带教。

附件3:实验班指导教师遴选办法

  考核与质量管理

1、 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考核、毕业考试,按学校相关考试管理规定执行。

2、为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和掌握,夯实中医基础,在三年级开展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考试通过者,发给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证书。

附件4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管理办法

3、 在五年级实习后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考核。

4、 实习结束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激励措施

1、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实验区的教学改革工作。

2、给予实验区理论导师和临床导师计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导师认真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培养计划,由学院与导师签订带教协议,明确带教导师责、权、利,以保证高质量完成带教指导任务。

3、鼓励各学科专业教师在实验班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

4、要求该实验区授课教师根据“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讲稿和教案,并作为实验区科研资料保存。为了提高本班的教学质量,原则上应让热爱中医药事业、教学及临床经验丰富、热心教学改革的教师授课,并相对固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课外系列讲座”,并给予一定的学术讲座津贴。

5、本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取本院研究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实验班毕业生就业时,由学工部重点联系,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实验班毕业生。

 

 

       陕西中医学院

                     2007年12月14